过去,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在基层治理工作中长期存在基础薄弱、管理分散、效能不高等诸多堵点、痛点。勐腊县立足于“小切口、小网格、小队伍”等最小切入点,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,综治中心实体化应用为引领,聚焦“阵地建设、制度建设、队伍建设”,构建“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底盘,风险研判及分级分类管理双机制贯穿,全科网格构建、矛盾纠纷派单、边境突出问题整治等多举措共促”的基层治理模式,主动补短板提效能,推动基层治理从粗放到精准、从分散到集中、从低效向高效转变。
聚焦“阵地建设”
搭建“一网统管”的基层治理底盘
【资料图】
围绕“治安状况、三类案件、矛盾纠纷、重点场所、重点人员”等要素,2022年勐腊县将治安状况较差、三类案件多发、重点人员集中的61个网格标注为“重点网格”;将治安隐患较为突出,婚姻家庭矛盾、邻里纠纷以及重点人员较为集中但仍可防可控的146个网格标注为“关注网格”;将治安状况较好,矛盾纠纷较少的1545个网格标注为“常态网格”。
以问题导向,对“三级”网格进一步精雕细琢,按照“专属网格、综合网格、零星网格、村组网格、特殊网格”五大类,将基层党建、综合治理、信息采集等网格功能有机融合,重构“全科网格”体系。深度运用“平安版纳”综治信息平台,通过“整合资源、创新机制,再造流程、优化服务”,在网格内打破各部门物理空间融合和制度机制整合,大力开展“双服务双报到、法治宣传、特殊群体服务管理、平安创建”等活动,推动形成“网格吹号、部门报到、群众响应”的良好治理氛围。年内,全县“平安版纳”App用户日均登录量突破3000,开展网格定点帮扶13000余次,登记受理群众诉求2200余件,初步实现信息在网格内汇聚、问题在网格内解决,真正做到“群众少跑路、数据多跑腿、服务走进门”。
聚焦“制度建设”
建立“双机制贯穿”的基层治理模式
勐腊县坚持机制先行,将“风险研判、分级分类管理”两项机制贯穿网格治理始终,在矛盾纠纷、帮扶人员分级分类管理的基础上,延伸配套矛盾纠纷网格联排、风险隐患部门联控工作模式。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在基层治理中信息研判中心的作用,对收集和汇总的矛盾纠纷、风险隐患开展分析研判,并形成要素融入网格,在网格内实施重点要素的分级管理。
全面推行“3+N”管理模式、“1+1+N”网格帮扶人员包保制度,按照“半年一评,半年一调整”的工作思路,动态调整网格等级。特别是针对跨境违法犯罪突出的重点网格和关注网格,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责任制,逐级包保、逐级压实责任。随着“双机制”的流畅运转和各部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、思想意识的不断统一,网格化管理工作流转更加顺畅,管控效能大幅增加。
今年以来,全县共录入各类风险隐患信息712条,受理各类矛盾纠纷、案(事)件2481件,受理率较去年同期上升一倍,有效稳控中高风险隐患318件,全县离婚率下降37.5%,信访案件数较去年同期下降20%,矛盾纠纷涌入司法程序比例下降30%,法院新收案件十年内首次实现同比下降,辖区命案防控、矛盾风险稳控能力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均得到有效提升。
聚焦“队伍建设”
营造“多举措共促”的基层治理格局
主动打破原有的“网格单位+网格责任地”的管理模式,重构“网格责任领导+网格长+网格员”的新型网格服务管理体系,建立网格员、护村队、专职联防员责任相挂钩机制,根据“一专多能,点、线、面”统管的模式,主动整合调动网格内“党员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公职人员”等治理资源纳入专兼职网格员队伍,推动重点村寨整治、普法强基等各项工作在网格融合,推动铸造一支在社会治理中带不走的“综治队伍”、法治建设中带不走的“普法队伍”、边境治理中带不走的“联防队伍”。
按照总人数10%的建设要求,建立网格群防队伍310个,开展入户普法2300余次,发现隐患线索210条,有效化解群众诉求120件,实现辖区三类案件发案下降43.8%,跨境违法犯罪案件数下降30%,有效将数据信息的“最大增量”转化为问题矛盾的“最大减量”。
下一步,勐腊县将着力在资源整合、数据共享、素质提升上下功夫,深度挖掘信息化与基层治理的最大潜力,进一步规范网格准入、禁入清单,让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更加具体、责任更加明晰、基层治理融合更加深入,全力构建“网格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、信息化支撑”的基层治理体系。
关键词: